查看原文
其他

PD-1 后来者寒冬已至?

Dara 佰傲谷BioValley 2022-03-15

2020年的冬天比往年要冷一些。寒冷的不止是天气,国内PD-1市场在医保谈判结果公布后似乎“入冬”趋势愈发明显。该赛道的后来者,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喝上一口热汤。
2020年12月28日,医保谈判结果公布。公布结果显示,国产三家企业(君实、恒瑞、百济神州)的PD-1单抗全部进入医保目录。跨国药企BMS、AZ、默沙东、罗氏均未进。据医保局透露,3款国产PD-1的降幅在80%左右,而谈判成功品种的具体价格要到2021年3月1日新版医保目录启用时才知道。不过,据路透社早前报道,卡瑞利珠单抗,特瑞普利单抗,替雷利珠单抗的医保谈判价格分别是4万/年,3万/年和3.7万/年。

图1. 进入医保目录的国产PD-1单抗(来源:医保官网)

药没做出来不可怕,没希望才可怕

从这次公布的医保谈判结果来看,国产PD-1抑制剂的报价可谓穿破地板价,降幅空前。
至于OK药,显然不会束手就擒。O药在谈判结束之后,迅速推出了最新的援助计划,将价格降到了11万一年的水平,享受慈善赠药政策之后的这一价格约为完全自费的25%,基本达到了医保谈判前国产PD-1的价格水平。
而默沙东在医保谈判结果公布当日就宣布了K药的患者援助项目新方案。根据新方案,患者只需自费4个疗程花费14万,就可以获得K药全程的援助用药,相比前年费用30万元,降价幅度达到53%。值得一提的是,K药是国内医生在品牌、疗效、全性等综合维度上最认可的PD-1。
国内“4+2”PD-1价格战打得火热已经毋庸置疑。不过,PD-1的后来者怎么办?除非能证明自己的产品拥有显著疗效优势,否则价格就将是“核心竞争力”,而恒瑞医药、君实生物、百济神州进入医保的PD-1价格,基本是国产PD-1的定价上限,也无限接近下限。大分子药物的生产成本向来不低,面对现在的PD-1定价,很难想象后来者还有多少利润可言。
据公开数据,2020上半年国内共有484项PD-1新药临床试验初次公示。此外,还有50多款PD-1处于待上市阶段。照现在的发展态势,明年或后年怕是要黄掉一半。

PD-1启示录

PD-(L)1市场之所以会涌入大量玩家,核心在于市场足够诱人。一方面,我国肿瘤患者数量规模较大(据中泰证券2018年测算,我国适用PD-1单抗的患者数量已超过200万人);另一方面,PD-1的年用药费用较高,国外PD-1年用药费用超过100万元,即便国内价格降到10万元,也依然能有千亿市场。只是,PD-1的降价速度及幅度,远远超出市场预期。
或许,近乎惨烈的PD-1价格战能给行业一些启示。企业在选择赛道时,如果靶点扎堆、适应症差别不大,未来可能要面临过度竞争的局面,而过度竞争意味着新一轮“价格战”,一些技术路线较为落后的产品可能会在产品迭代中被淘汰。
另外,需要明白的是,创新药高利润的经济现象并非在于创新的概念,而是来源于垄断的竞争格局,在于实现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以及相比现有疗法能更好的解决患者需求。PD-1/L1类药物之所以尚未过专利期便已面临激烈的竞争格局,其原因就在于没有实现明显优于同靶点竞争对手的临床价值。

不止PD-1

有业内专家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国内外企业的风格:如果某个地方开了一家加油站生意兴隆,国外企业的想法是在这家加油站的周围开超市、饭店各种周边配套设施,而国内企业的想法是在这家加油站的附近再开一个加油站。
这个比喻用来形容国内新药研发的扎堆现状似乎并不违和,PD-1/PD-L1药物扎堆也不过是国内研发同质化的一个缩影。
同质化带来的后果,除了企业反噬,有限的临床资源被浪费在大量重复的研发项目上也是一个;另外,也会让资本盲目投入导致泡沫,掩盖了好项目,真正具有价值的药物未来在市场上很可能面临低价竞争,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让企业从靶点层面上创新则还有一定难度,这需要从基础研究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来支撑。在成熟市场,这样的基础投入更多来自于大学、政府等非盈利机构,而目前国内在基础科研上仍然较为落后。

对此,先声药业首席科学官兼研发总裁牟骅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我不认为现在这么多家国内企业聚焦于PD-1/PD-L1靶点研发是最大的悲哀,如果这几十家企业临床开发的适应症都冲着非小细胞肺癌,那才是中国制药业的悲哀”。换言之,一个靶点有20家企业在研发,但潜在适应症有30种,那么后进入者可能还存在着机会。

PD-1/PD-L1单抗国内开展临床研究目标适应症

实际上,不止是适应症,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赛道(基因、细胞治疗、孤儿药等)进行差异化竞争,甚至弯道超车不是不可能。

当然,不管企业怎么用产品去定义创新,其创新的本质都应是瞄准患者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套用创新讲故事,在资本市场圈完钱就走人,留下一地鸡毛。

结语

把时间拨回到2015年,各项相关重磅政策纷纷出台改变了创新药“被打压”的命运。三年后,集采价格降幅落地,仿制药一夜落寞;与此同时,PD1们陆续报产,替尼们迅速放量,仿制药们花了5年才能做到的销售额,创新药2年就可以做到,风光无限。

今天的创新药已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IPO的热潮一波又一波。资本的力量像一阵龙卷风刮得药企闻风而起,烧钱抢占坑位、人人都搞“创新”。细究下,这样的发展逻辑还真有互联网那味。

不过,还是那句话,警惕资本游戏,繁荣乐观景象下的泡泡终究是要破的,能与“泡沫”共舞的中国创新药企才能成就真正的创新。

参考来源:
1.https://mp.weixin.qq.com/s/f6kK6Eh9r1_Ghq270QFbLQ

2.医药经济报《争议PD-1/L1:研发过剩还是大有可为》

版 权 声 明

投稿/转载请联系:submission@biovalleyclub.com

商务合作联系:BD@biovalleyclub.com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佰傲谷BioValley”。

我“在看”专业的生物医药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